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迈出了“人类历史的一大步”。同一年,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机器人诞生,也标志着机器人发展史上的重要突破。然而,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里,这一步迟迟未能迈出更大的跨越,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依然遥不可及。直到最近一两年,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迎来爆发式发展,“会思考”的人形机器人,似乎不再遥远。
与去年相比,本届数贸会上机器人元素与人工智能元素的融合尤为突出。观众的焦点,也从以往常见的机器狗、球形机器人等形态,转向更具通用潜力的人形机器人。穿梭于各展台之间,集各家所长,我们试图描绘出未来机器人的轮廓与方向。
“形似”更“神似”人形机器人未来的模样
未来机器人,首先要有强悍的肢体。从年初在春晚上扭秧歌爆火出圈,到完成13.2公里的耐力长跑,再到这次数贸会擂台上的灵活格斗——宇树机器人正悄然从“文戏”转向“武行”,一步步突破运动的边界。
展台中央,伴随一声清脆的“砰”,佩戴红色拳套和帽子的机器人“小红”一个顶膝,正中“小白”的“胯部”。围观的人群随着发出一声“哇”的惊叹。被“狠狠”击中后,“小白”往后踉跄了几步,但随即稳住身体,躲过了“小红”的新一轮攻势后,甚至还挥出了反击的一拳。
“这一下要是顶在人身上,应该挺疼的。”看到这一幕,一位观众轻声地说,“这机器人感觉比之前看到的稳多了。”
“直拳、勾拳、顶膝、侧踢……这些格斗,还有翻滚、街舞等复杂动作,都是通过AI驱动完成的。”宇树科技工作人员介绍,“就算被击倒,机器人也可以快速爬起来,其运动稳定性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
笨拙、迟缓、搞笑,是人形机器人过去的标签。但1000次挥拳落空,是为了第1001次击中目标。在AI的加持下,在反复的试探与出击中,一种新的“身体直觉”,正被它们默默习得。
未来机器人,必须拥有一双灵巧的“手”。人类依靠双手完成精细操作、制造复杂工具,而对机器人而言,这双能够精准执行指令的“手”,同样是其走向实用化的关键。事实上,灵巧手的研发工作量往往占据整个人形机器人开发的一半以上,是整机系统中最为复杂、精密的环节之一。
在强脑科技的展台上,工作人员姜颂宁右手佩戴着一只仿生手,正在现场弹奏钢琴。他右手的每一次按键,都不是预设的程序指令,而是直接响应其大脑的意图。
“当我们想做某个动作时,大脑会产生神经电和肌肉电信号。”姜颂宁介绍,“我的手臂接收腔内的传感器会实时采集这些信号,再通过AI算法解码运动意图,最终驱动手指完成相应动作。”目前,这只第一代仿生手已能协助他完成抓筷子、骑车等日常活动中约80%的动作。市场上,这款产品已售出了10万只,广泛应用于残障人士的康复生活。
更令人惊喜的是第二代仿生手。新一代产品不仅将重量从约500克减轻至383克,还新增了触觉反馈功能,使佩戴者能够感知“暖”“软”等细腻触感。在抓握能力上,仿生手可轻松提起20公斤的重物;在灵巧度上,可以完成“穿自动铅笔笔芯”这类极高精度的动作。
除了持续为残障群体提供仿生手、仿生肢等康复产品,强脑科技也将这类“手—脑协同”技术拓展至机器人领域,为多家机器人厂商提供仿生手等硬件及智能控制软件方案。
未来机器人,还得“有头有脸”。“你看,她在笑!”展馆内,一位观众忍不住感叹。只见一张拥有人类表情的机器灵动脸正微微扬起嘴角,眼睛弯成月牙,仿佛在向围观人群回应她的喜悦。这是由万有引力(宁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全球首个机器人“灵动脸”技术。
万有引力市场营销总经理张武龙介绍:“我们的‘灵动脸’技术是基于自研的EB100芯片,能让机器人拥有细腻真实的面部动态——眨眼、微笑、皱眉,这些都是情感的表达。”
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智元机器人的产品“灵犀X2”,拥有一张“灵动脸”的它不仅会聊天、会眨眼,还会卖萌,可以与人进行情感化的交流。“‘灵动脸’是3D全息显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呈现出逼真的立体面容。通过融合AI大模型与人工智能算法,能够赋予机器人识别、理解并实时回应人类情绪的能力,实现真正的情感化互动。”张武龙说。
当人形机器人学会“用脸说话”,交互便有了温度。万有引力的展台前人流不断,有人轻声说“你好”,有人近距离尝试和她对话,“灵动脸”便温柔地眨眨眼,轻轻点头。
机“慧”共生,人形机器人产业要厚积而薄发
未来没有标准答案,就像每个人心中,都能勾勒出一款独一无二的人形机器人。
作为人工智能发展重点之一,“具身智能”今年首次写入了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最近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而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赛道的典型业态。
从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擂台上格斗竞技,到璇无际机器人弹钢琴、敲架子鼓,再到拥有细腻面部动态的机器人“灵动脸”出现……与往年相比,本届数贸会上展示的各类创新成果,彰显着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实现加速进阶,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迭代赋能,人形机器人正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跨越——动作更精准,思维更敏捷,表情更自然。可以看到,数贸会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百花齐放”,技术深度与系统集成并进,一幅较为完整而活跃的产业图景徐徐展开。
“我们始终相信,科技的进步可以给全世界带来更多安定和幸福,而科技进步本身也是基于全球共创合作的结果。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智能机器人将会遵循类似过去计算机的发展规律,在文娱和实用两个领域齐头并进,人形机器人将在体育赛事、商业服务等领域越来越多地渗入生活。”在本届数贸会开幕式致辞中,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从2021年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700亿元。
面对人形机器人这一未来产业“新蓝海”,杭州以“争先”的姿态、“领跑”的担当,围绕打造国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目标,在未来产业新赛道上全力冲刺、率先发力。
去年底,杭州发布《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提出将以“最优本体+最强大脑”为重点,加快构建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和全产业链生态。到2027年,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建成,支撑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到2029年,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和产业集群基本成型。
更重要的是,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充沛活跃的科研力量也让杭州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生态“土壤”更加肥沃。在机器人“大脑”领域,杭州拥有阿里云、有鹿机器人等一批具身智能先发企业。此外,杭州还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阿里达摩院等创新平台,集聚了一批重量级科研团队。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许多底层技术、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比如,需要解决机器人‘大脑’这一核心问题,即如何让其具备类人的感知与决策等能力,这仍是学术界和产业界面临的重要挑战。”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沈春华建议,人形机器人产业要真正落地,在相对短期的3至5年内,相关企业必须聚焦垂直场景,用相对成熟的技术打造可落地、能降本增效的产品。
“尽管仍有挑战,但我坚信通用机器人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这一目标在可预见的未来必将实现。”沈春华表示。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数贸会上的丰富场景“拼”出的不仅是未来的人形机器人,更是一种展望和期待。回望历史,每一次产业质变都源于多重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人形机器人产业还将如何“进化”?新的生活,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