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流动”到“规则对接”
“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是为国家试制度,而AI正成为制度型开放最关键的赋能要素。”这一观点,在9月26日举办的“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数字自贸区对话”活动上成为共识。活动不仅展示了浙江自贸试验区设立8周年、扩区5周年来的458项数字领域制度创新成果,更围绕“AI如何驱动制度创新”展开深度探讨,标志着数字自贸区建设进入以技术赋能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
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胡真舫在致辞中介绍,浙江自贸试验区在数字领域已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458项,其中全国首创122项,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杭州市商务局副局长陈卫菁则表示,经过五年探索,数字自贸试验区已成为推动杭州建设高能级开放强市的重要动能。
活动现场,一系列重磅成果落地:《2025年数字自贸区十大制度创新案例》发布,为全国提供“浙江经验”;“杭州片区数据跨境流动公共服务与安全保障平台”正式上线,为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动提供支撑;浙江自贸试验区与海南自贸港签署联动创新合作协议,开启两地制度创新与产业协同新篇章;浙江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揭牌,将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
活动聚焦AI如何驱动制度型开放,嘉宾分享了许多深刻见解。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辛勇飞指出,AI产业发展亟需高质量数据要素支撑,建立数据出境便利化机制至关重要。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国际数据合作业务首席战略官潘汉则提出了打造“国际数据加工枢纽”的构想,推动自贸区从数据通道向数据增值地转型。
在规则对接层面,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辛杰文分享了生成式AI治理经验。德勤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中心主管合伙人严勤乐指出,杭州在数字贸易规则探索中形成的“国际数字产品确权、定价、交易”等经验,已成为可对接DEPA等国际规则的“中国方案”。
面对新机遇,跨区域协同成为必然选择。活动中,杭州片区联动济南、南京等8个自贸片区,共同发起“自贸片区人工智能+合作倡议”,旨在构建“AI+自贸”创新共同体。
浙江数字自贸区建设已从单点技术应用迈向系统制度创新新阶段。通过聚焦数据价值化、治理现代化和区域协同化,浙江正从“制度试验田”向“创新策源地”加速演进,为中国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贡献更多浙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