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期待!
数贸会上 一个来自星空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5-09-26 08:53   

现场屏幕上实时滚动发布着观众天马行空的“星愿”。

络绎不绝的观众对“登月”体验充满了憧憬。

儿时仰望星空时许下的“登月梦”,只能是幻想吗?

在近地轨道昼夜不停运行着的人造卫星,会带来哪些改变?

人工智能和算力被送上太空,如何让世界更美好?

在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这些问题都有了一个来自星空的答案。

AI机器人,把你的梦想送上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也被称为地卫一。在杭州,有一所立志于打造地球最大智能机器体系的企业——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它的名字意在成为守护地球的第二颗卫星。

“欢迎来到地卫二‘月球空港’,当前重力为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游客们请沿导引路径有序前进,尽快适应低重力环境……”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展区内,模拟机场的广播播报音,营造出更真实的“月球空港”氛围。

地卫二搭建了一个模拟月球实景,并提供四套特制的宇航服供观众换装体验,在杭州、在数贸会现场让观众体验“登月”,在充满想象中化身为数字时代的探月使者。

扫码预约、排队半小时后,记者终于戴上宇航头盔。头盔旋紧的那一刻,与不远处的嘈杂热闹一下隔绝开来,仿佛真正置身寂静的太空之中。

背上舱外航天服生保设备,记者缓缓走过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向着不远处插着的五星红旗走去,路边的岩石上停着两台月球AI机器人,背后的大屏幕上演示着漆黑的太空,蔚蓝色的地球自转着,中国大地越过地球的晨昏线,渐渐在眼前浮现……

“站在布满了泥坑的土壤上,我感觉非常真切,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够真正踏在月球上!”一位小伙子刚刚完成“登月之旅”,不等脱下宇航服就喊出了自己的愿望。

除了体验“登月”,地卫二还带来一项独一无二的限定计划——“星愿”登陆月之暗面。

所有观众可以在二维码扫出的界面上填写愿望。征集的愿望计划在2029年前后,刻录在一块硅基芯片上,由AI机器人带上月球,作为人类的数字印记,降落于月球南极着陆点。

现场负责为观众穿脱宇航服的工作人员说,当天中午开馆后,他们就没有停下忙碌。记者在填写完“星愿”后,收到的体验宇航服换装的等待号码是10720号——截至当天下午5点,开馆5小时左右,已有700多位观众许下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要上月球”“be peaceful”“畅游宇宙”“和恋人一起看银河”“考上Tsinghua”……展位上方的大屏幕上,实时滚动播放着游客们的“星愿”。

2029年前后,这些“星愿”将随着“嫦娥八号”任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成为人类探索宇宙深处的一份独特记忆。

中国商业航天的一小步,是普通人连接世界的一大步。数贸会上的“太空之约”,远不只商业航天和大众生活的深度联结,还渗透进了更广阔的数字贸易版图。

当天,东方星链与地卫二在现场重磅发布全球首个星地协同智能贸易底座——“全球数贸星座”。

这一系统首期由4颗尖端AI卫星组成,核心是将自动驾驶L3-L4级算力注入AI卫星,使其成为能在轨运行行业大模型的“在轨超级计算机”,核心能力包括秒级解析跨国贸易政策、动态推演供应链、预判物流风险、开放星载算力、支持数字货币太空清算、降低跨境成本等。

据地卫二相关负责人介绍,AI卫星能实时追踪全球货物,智能解析复杂规则、提供太空信用锚点,旨在解决传统贸易的时效慢、成本高、信任难等痛点,目标是打造一个“货通寰宇、数链苍穹”的高效可信新贸易体系,为贸易、农业、环保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数据支撑。

“只有把AI和算力送入太空,人类才可以真正走出地球。”送算力上天的意义在于,太空数据的价值日益显现,更高效地采集、分析、运用数据是未来研究方向,传统做法是将卫星采集的数据传回地面,现在把“大脑”送上天,离数据更近、处理更快,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令人期待的是,在“嫦娥八号”国际合作项目中,地卫二的月球AI机器人将完成人类首次地外天体的“扫码支付”。

这不仅是一场贸易变革,更是全球信任体系与数字文明的重构。对于大众而言,日益密集的卫星“星座”和算力“天网”将带来一个全新的未来——无论身处深山、远洋、荒漠,都能实现随时随地联网;无论是数字贸易、驾车出行、农业耕作还是应急救援,都将获得来自太空的技术支撑。

追赶“星辰大海”,杭州书写商业航天“科技神话”

在一般认知中,航空航天是“国之重器”、是“国家队”竞逐的赛场。

算力“上天”、卫星“出海”、民企“登月”……年轻的商业智能航天企业地卫二迈出的每一步,几乎都能载入中国商业航天史。他们用代码、卫星、机器人,在宇宙间标注了中国民营航天的位置,在创新活力之城持续书写新的“科技神话”。

但太空中的全球竞争,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激烈。

这场“星辰大海”的竞赛,不只是国家实力的比拼,更是民营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新赛道。这是因为,地球近地轨道的空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国际通行规则是“先申报、先使用”。谁先把卫星打上去,谁就能优先占用轨道和频段资源。晚一步,就没位置了。

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展商业航天探索。马斯克于2002年创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正依托强大的发射能力和低廉的发射成本,加速打造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星链”。截至目前,其在轨卫星数量已超过8100颗。

中国商业航天起步则要追溯到2014年。国务院首次发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正式揭开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序幕。去年,“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但正在全力追赶。作为创新活力之城,杭州的商业航天产业正迎来迅猛发展。

日前,作为吉利集团旗下的民营企业,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吉利星座一期组网,这是目前国内首个实现大规模全球商用的通信卫星星座,推动了浙江乃至全国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成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代表。

地卫二所在的云栖小镇,其空天信息先导区已集聚生态企业200余家,在商业航天核心单机部组件研制、太空人工智能、太空云计算等关键领域,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布局的跨越,成为杭州乃至中国商业航天生态厚积薄发的生动缩影。

在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利君看来,眼下,杭州、浙江在商业航天领域已汇聚了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和商业航天企业等多元主体,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正在成为创新主体,他们敢于挑战前沿技术,敢于把未知变成现实,把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带入商业航天领域,给更多企业创新发展打好样。

商业航天的新篇章正在翻开。杭州民营企业凭借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改变了商业航天的竞争格局,更让普通人的月球梦想变得触手可及。

从数贸会的月球模拟场景到真实的探月工程任务,从单个企业的突破到产业生态的成型,杭州正以民营创新为笔,书写商业航天的新篇章。正如地卫二“成为地球第二颗卫星”的梦想,这座创新活力之城的太空征程,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每一步都向着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傅凌波 毛郅昊/文 王毅/摄 
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使用最新版本的浏览器浏览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