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汽笛声传来,满载货物的远洋巨轮缓缓驶离港口,装有各类产品的集装箱不断被起吊、装运,船来船往,繁荣忙碌,畅通有序。8月20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以下简称《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的第4周年,这样的场面已成为常态。
4年来,浙江企业与东盟成员国经贸往来更加密切,区域内产业合作不断加深,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统计显示,2023年1-7月,浙江对东盟成员国进出口3867.8亿元,同比增长8.0 %,东盟成为浙江第二大贸易市场。
原产地判定规则升级
提升企业产销效率
原产地证书作为国际贸易中的“纸黄金”,是享受进口国关税减免和其他优惠待遇的重要凭证。杭州海关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多层面、多渠道开展自贸协定政策宣传,联合相关部门开发“RCEP智能享惠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快速选择最优原产地政策,并积极推广原产地证书“e打印”,帮助小微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今年1-7月,杭州海关累计签发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24.63万份,签证金额845.21亿元,帮助企业进出口东盟国家货物享受关税减免约52亿元,有效推动了浙江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我们出口东盟的玻璃纤维短切原丝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基本都有使用进口原料的情况。协定升级前,确定货物原产资格的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出于商业秘密保护等考虑,部分中间商客户对于提供相关资料不是很配合。”巨石集团有限公司单证部叶文聪表示,“升级后的协定新增了一种更为简便的原产地判定规则,极大提升了我们申领原产地证书的效率,同时满足了客户的诉求。”据统计,今年1-7月,该公司已向海关申领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388份,出口货值约7000万元,在进口国享受关税减免约489万元。
减免关税降低生产成本
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专业从事高质量、高附加值新型塑料管道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的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伟星公司)也通过《升级议定书》,走出一条供给需求协同发力、内外循环双向互促,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路子。
“我们和东盟客户有着紧密的经贸往来,不仅向马来西亚等国出口各类管材,还从印尼、泰国进口大量聚丙烯和管子配件。协定升级以来,公司与东盟成员国的进出口规模达2.85亿元,累计享受进出口关税减免约1375万元。”伟星公司采购部关务刘海鹏如是说。
生产成本的降低,对企业抢订单、拓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升级议定书》投资便利化规定还给企业带来了深化区域内产业链、销售链深度合作的巨大商机。伟星公司于2019年底在泰国设立海外工厂,生产高品质PPR、PE系列管材和管件,年产值约7000万元,目前销售网络遍布泰国并辐射东南亚周边国家。
《升级议定书》不仅降低了《货物贸易协定》中部分货物的享惠门槛,还修订了《投资协定》中关于进一步开放市场和投资便利化的内容,简化投资申请和审批手续,并在各东道方建立一站式投资中心或类似机制,为商界提供包括便利营业执照和许可发放的支持与咨询服务等,综合发力,助推浙企加速出海。